七姊妹山泥炭蘚濕地大泥炭蘚(Sphagnum palustre L.)群落分布格局及其驅動機制
【摘要】:為探究七姊妹山泥炭蘚濕地大泥炭蘚(Sphagnum palustre L.)群落的分布格局及其驅動機制,進而為亞熱帶山地泥炭蘚濕地保護、恢復和開發利用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于2021年6月,對該濕地泥炭蘚斑塊設置樣方,使用標準樣方法進行植被、環境調查,同時采集樣品進行測量分析。運用系統聚類法進行群落的數量分類,隨后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歸分析及Pearson相關性分析檢驗各群叢間環境因子以及大泥炭蘚生長、生理指標的差異及其相關性,明確影響大泥炭蘚生長的主要環境因子及內在機制。結果顯示:(1)37個調查樣方可分為四個群叢類型,即:Ⅰ、蕨-大泥炭蘚群叢(Ass. Pteridium aquilinum - Sphagnum palustre);Ⅱ、大理薹草-大泥炭蘚群叢(Ass. Carex rubrobrunnea var. taliensis- Sphagnum palustre);Ⅲ、野燈心草+蛇床-大泥炭蘚群叢(Ass. Juncus setchuensis + Cnidium monnieri - Sphagnum palustre);Ⅳ、紫萼+芒尖苔草-大泥炭蘚群叢(Ass. Hosta ventricose +Lycopus cavaleriei- Sphagnum palustre)。(2)從群叢Ⅰ~群叢Ⅳ,大泥炭蘚的株高、頭狀枝數量、蓋度、生物量4項生長指標均逐漸降低。4群叢間大泥炭蘚組織TN、TP、TK、TC含量、C/N、N/P、N/K、含水量9項生理指標均存在顯著差異,其中組織含水量、N/K由群叢Ⅰ~Ⅳ呈逐漸上升趨勢。(3)地下水位和土壤N/K是影響七姊妹山泥炭蘚濕地大泥炭蘚群落生長分布的主要環境因子。本研究中,在長期淹水脅迫環境下,大泥炭蘚組織含水量過高,抑制了大泥炭蘚的光合作用,阻礙其生長。而在高N負荷下,大泥炭蘚的生長受到K的限制,導致養分吸收不平衡,生長發育受阻。臨近農田地表徑流引起的氮輸入可能是造成土壤及泥炭蘚組織N/K在群叢Ⅳ中過高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