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經濟雙循環的結構演變及其增長效應——基于IRIOT-MRIO表的雙元四循環分解
【摘要】:作為國家的一個地區,省域的經濟循環存在省域內、國家和全球三層地理邊界,僅進行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的分解不能很好地反映其與國內其他省域之間的經濟聯系,因而有必要對省域經濟循環進行更細致的結構分解,然而現有文獻對此缺乏研究。
本文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基礎上,根據是否有其他省域參與循環引入單省域多省域雙循環,進而對省域經濟進行雙元四循環的結構分解:單省域參與的國內循環為省內循環,多省域參與的國內循環為省際循環,單省域參與的國際循環為簡單國際循環,多省域參與的國際循環為復雜國際循環?;诖?,通過構建MRIO-IRIOT表測算出2012、2015、2017年30個樣本省域16個行業4種經濟循環的產出,用各經濟循環的強度(產出占比)來刻畫循環結構,并對省域不同行業的循環強度按產值進行加權平均得到各省域各經濟循環強度,結果顯示:樣本期間各省域經濟的循環結構存在顯著差異,并具有不同的演變趨勢;總體上看,循環強度從高到低依次為省內循環、省際循環、復雜國際循環、簡單國際循環,呈現出“國內循環為主、國際循環為輔”的發展格局,并具有“國內循環增強、國際循環減弱”的發展態勢。進一步考察行業層面的4種經濟循環強度變化對行業總產出增長的影響,分析發現:2012年后,4種經濟循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從大到小依次為省際循環、復雜國際循環、省內循環、簡單國際循環,表明循環結構沿著“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方向演進,并具有“多省域循環增強、單省域循環減弱,省際循環增強、簡單國際循環減弱”的優化趨勢;省際循環與復雜國際循環相互強化的效應顯著,因而加強地區間的經濟聯系是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有效路徑之一。
相比已有文獻,本文對省域經濟的雙元四循環分解拓展和深化了雙循環結構的量化分析,從動態角度研究循環結構變化對產出增長的影響有助于深入認識不同循環在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對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相互作用的檢驗則有利于探求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有效路徑。
本文研究表明,“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發展格局已基本形成,但還需要進一步強化省際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實現也需要加強地區間的經濟交流和合作。因此,要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以地區聯動的國內循環質量提升促進國際循環結構升級,進而構建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新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