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多元主體需求的耕地質量體系新認知
【摘要】:在耕地需求更趨多樣化的背景下,深刻認識耕地質量內涵及體系構成,是推進耕地質量理論研究、制定耕地質量評價標準、實施區域耕地質量監測的基礎。該文基于質量管理理論,在分析耕地的性狀與功能、耕地利用的多元主體及多樣化需求基礎上,探討了耕地質量體系、特點及表達方式,旨在完善耕地質量理論研究。結果表明:1)耕地作為種植農作物的土地,展現為類型、空間、工程、管理等多個方面性狀,具有生產、資產、生態和社會功能。2)耕地利用的主體可以劃分為耕地經營主體、物權主體和管理主體,對耕地的需求可分為生產、資產、生態和社會需求,各類主體圍繞耕地及其利用相互分工,同時又互相博弈,使得耕地利用多元主體的需求更趨多樣化。3)耕地質量是耕地自身各種性狀與功能滿足多元耕地利用多元主體需求的程度,可以劃分為地力質量、設施質量、空間質量、生態質量、美學與文化質量。4)耕地質量是人們根據一定標準對耕地及其利用進行調查和監測后做出的定量評價,具有以下特點:客觀現實與主觀行為的融合、質量體系與指標體系的契合、空間格局與耕地過程的耦合、觀測尺度與本征尺度的調合、變量場與類型域的結合。5)耕地質量是對耕地某方面的質的有量綱量(絕對量)或無量綱量(相對量)表達。